类型(Type):论文
发表时间(Date):2025.04
标题(Title):Impact of Public Spa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ased on Natural Visibility Ratio
关键词(Keyword):campus safety; natural surveillance; space syntax; public space
链接(Link):Impact of Public Spa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ased on Natural Visibility Ratio
该论文探讨了中小学公共空间自然可见率对校园安全的影响,结合犯罪预防环境设计(CPTED)理论与计算形态学方法,提出了一种基于算法模拟和空间句法的校园安全优化框架。研究通过分析53所中国城市中小学的案例,揭示了公共空间形态与安全性能的定量关系,为安全导向的校园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校园安全作为全球性挑战,传统安全设计常依赖物理隔离与监控技术,但可能牺牲学生社交与心理健康。CPTED理论强调自然监视(通过空间可见性预防犯罪)的潜力,但现有研究在校园环境中的应用存在局限:过度简化安全分区、忽视空间形态的几何特性对监视效能的影响。论文聚焦公共空间形态与安全的关系,提出优化设计需平衡自然监视与教育功能。
自然可见率量化
提出自然可见率(Rva和Rvh)作为安全评估指标,基于15米有效监视距离和1.2米障碍物阈值,通过Python自动化计算空间内无遮挡视线比例。Rva(算术均值)反映整体可见性,Rvh(调和均值)对低可见区域更敏感,用于识别高风险盲区。
算法生成与空间分析
数据与案例验证
选取53所中小学案例,覆盖不同规模与布局类型,通过空间句法分析与热力图验证学生活动与可见率分布的动态关系。
建筑布局的有限影响
建筑位置调整对整体自然可见率(Rva)影响较小(波动范围≤6%)。大规模公共空间中布局优化的边际效益递减,安全性能更依赖空间规模与形态。
公共空间形态的关键作用
安全指标的互补性
Rva与Rvh呈显著负相关(R²=0.907),反映安全设计的权衡:集中布局提升整体可见性但增加盲区风险,分散布局反之。需结合两者评估,优先控制Rvh衰减。
学生活动的空间分布验证
案例研究表明,高Rva区域(如操场、主入口)学生聚集度高,但过度透明可能引发“监视疲劳”;低Rvh区域(如绿化带)因视觉遮挡成为安全薄弱点,需针对性改造。
研究样本集中于中国东部城市,未来可拓展至乡村及跨文化场景。算法生成未考虑垂直空间互动,后续可融合实时人群模拟与自适应监视系统,提升设计响应能力。该研究为CPTED理论提供了计算形态学支持,推动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校园安全设计转型。